藝術界一直探索藝術與科技如何糅合,作出各樣的嘗試,創作出眾多不同的實驗體。2021年疫情下的社會或進一步加快及加大藝術家們的試驗空間,以及與眾多媒界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交流。
着眼未來,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及模式會否有所不同?框架是擴闊了還是變得更具挑戰?作品又如何與觀衆建立全新的關係?講座邀請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分享他們的經驗,以及對 arts x digital 的想像,讓藝術不止步於網上或實體,能夠繼續前行。
*於「藝術D平台」及「文化者」Facebook專頁以廣東話進行
講者:
由舞台到線上 與觀眾互動的新體驗
「Music Lab」聯合藝術總監張貝芝及藝團經理陸愷堯
當劇場不能實體存在的時候,如何透過科技延續與觀衆的交流及互動?
「天台製作」創辦人及聯合藝術總監李婉晶
在疫情下,如何能促進國際間合作?另一邊廂,與觀眾的互動模式如何能繼續延伸,納入更廣闊的觀眾群?
跨領域藝術家伍韶勁
主持:
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及香港猶太電影節董事梁學彬
關於講者
伍韶勁

李婉晶
李婉晶為天台製作創辦人及聯合藝術總監。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演出創作碩士學位課程,並於香港大學取得英語研究(榮譽)學士學位。李氏為香港跨領域表演者及劇場工作者,曾於英國、希臘及西西里創作環境劇場作品,現於本地繼續發展其演藝及創作事業。最近參與本地作品包括:天台製作《山下的證詞》、《復仇變奏曲》、 《不是女僕》、《消失的海岸線》、《牛奶與蜜糖》、《行為淪喪》、《一連串的突發事件》、香港藝術節《綠野仙蹤排練日誌》、《炫舞場》、 同流《魚躍記》、《魂 遊你左右》,Theatre Noir Foundation 百老匯音樂劇《13》(首演及重演)。
張貝芝
香港爵士鋼琴演奏,編曲及作曲家。張貝芝現任Music Lab的藝術總監之一,組織及製作新興跨派系音樂節。 2020年於末薑唱片公司旗下發表首張純音樂專輯《Set Loose》。張氏近期演出包括今年1月份由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舉辦的《Flow: Notes between HK & SG》音樂會及去年疫情中參與了兩項大型在線節目《Show Must Go OnLine》與《Show Will Go OnLine》的策劃和演出。張氏早期於伯克利音樂學院修讀電影配樂和現代作曲與製作,並以一級榮譽優異成績畢業。隨後2017年在伯克利於西班牙巴倫西亞校院獲現代演奏碩士學位。 張氏現於香港教育大學任教,並活躍於本地爵士和流行音樂圈子。
陸愷堯
Music Lab 藝團經理、監製。陸愷堯於2013 年與藝術總監黃家正創立 Music Lab,並一直擔任藝團的經理至今。陸氏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,主修政治及公共行政。其後,他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文化管理碩士學位。作為藝團經理,陸氏為 Music Lab 製作本地薑音樂節2016 2018。三年裡策劃和製作了多個音樂會和音樂項目,而部份的製作更被帶到世界的不角落演出。2020年,陸氏與 Music Lab 兩位藝術總監張貝芝和何卓彥,合作舉辦了兩場線上串流音樂會《Show Must Go OnLine》及《Show Will Go OnLine》,在疫情下探索新的音樂可能。
關於主持
梁學彬
梁學彬博士身兼藝術家、策展人及藝術文化研究學者。在2003年,梁氏獲頒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的新媒體藝術系美術學位榮譽院士。2013和2020期間,梁氏被委任為錄映太奇的主席。任內推動並參與多個新媒體藝術計劃,內容包括展覽、工作坊、講座、出版、網絡計劃及專題討論會,當中有二零零六年德國及香港錄像藝術四十年(香港和德國)、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(意大利威尼斯,香港)、Perpetual Art Machine(美國紐約)、時間測試:國際錄像藝術研究觀摩展(中國)、電子藝術交流協會藝術節(ISEA Festival)(香港)、彼岸觀自在(香港,英國和各國)、Loop巴塞羅那(西班牙)、平行世界(香港)、China Remixed(美國)和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眾籌項目(香港)。梁氏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浸會大學、香港城市大學、以及香港理工大學。梁氏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及香港猶太電影節董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