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相信,有些情感是難以言喻的,藝術正是能抒發這種感受,它能表達到對生命的肯定,也能抒發到我們對身邊人離開的哀痛。」
文、攝:何兆彬
喪禮是人生終站,但對這班年輕藝術創作者而言,他們以喪禮作主題的《休止禮》卻是一連串創作的起點。2017年,他們先創作了戲劇版的《休止禮》,去年疫情爆發,重演版的《休止禮》變成47分鐘的短片,再參與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,發展出喪禮主題藝術網站,找來音樂人鍾一諾創作原創歌曲《我的生命,我的歌》,並在線下舉辦音樂工作坊,在藝術上作新嘗試,同時思考人生。
發揮藝術的治癒性
「《休止禮》本來是我們2017年年尾創作的劇場作品。」負責統籌、監製及創作《休止禮》的鄧卓敏說:「當時我們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,想在劇場的空間裡,用不同的藝術媒界,展示喪禮不同儀式,發揮它的治癒性和表達性,在這方面做探索。」
《休止禮》主題是生死,生死在華人世界本是禁忌,但團隊想藉着喪禮的種種儀式,並配合不同的藝術,試圖以非語言的形式作藝術治療作用,直視當中的負面情緒。
「《休止禮》的創作,緣起自我跟一個編劇朋友,我們都好奇喪禮的一些儀式為何一定要這麼做。當時我們見到婚禮五花八門,但喪禮為何有人要堅持這樣做,又有人堅持要那樣做,我們有疑問,是否能有自己的想法,而不流於跟從傳統?到了一個階段,我們想用藝術來表達它,想跟觀眾一起經歷它。」鄧卓敏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,目前主力從事藝術行政工作,也有創作音樂和從事教育工作。她的身邊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人朋友,在創作初期,團隊借用編劇一套短片故事,再作改編,講述一個年輕人,自殺後回到自己喪禮去的故事。
戲場版的《休止禮》在2017年首演後,原考慮在2020年重演,卻遇上了疫情襲港,思前想後,大家決定以短片形式拍攝。他們申請了藝發局的資助,拍攝成影片版《休止禮》(劇場錄像版),片長47分鐘,早前已經拍攝完成及上載(https://bit.ly/3vkxH2M)。重演的《休止禮》進化了,它不只是劇場作品,他們還透過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,建成了喪禮主題藝術網站,又創作了原創歌曲《我的生命,我的歌》,與老人家舉辦音樂工作坊。

鄧卓敏(右)、鍾一諾(左)
藝術疏導情緒
《休止禮》喪禮主題藝術體驗網站 (https://searchingforstillness.com/) 讓人選擇自己的「個性化喪禮」── 當中包括了殮葬儀式,例如你想用火葬、抑或土葬?你怎選擇自己的平安相、花扎、告別曲、長生殿、回望亭,網站全部共六個部份。談生死/喪禮本是忌諱,網站上讓人直面它,而各個部份,恰好都對應了不同的藝術形式,「網站的六個部份,都各自跟一個藝術範疇扣連,例如告別曲是音樂,人像相片是攝影或繪畫。」
由當初的劇場版《休止禮》開始計算,作品已發展了幾年,為何一直沒放下這個生死教育的題材?「我很少會說『生死教育』這幾個字,對我來說,我們只是將難言傳的事情,用藝術表達它,我做較多的是音樂創作,著重藝術的治癒性怎感染大家。」
明乎此,就了解這個團隊焦點其實不是喪禮本身,而是更龐大的藝術力量,「《休止禮》想帶出的是非文字語言的藝術媒界,能怎樣在儀式上參與,將說不出口的說出來。大家往往毋須解釋太多,已感受得到,所以將不同藝術元素放在喪禮上,令大家聚焦,我們不是要取走固有的喪禮做法,而是提供其他方式去演繹。」她問:「藝術能否幫助到喪禮主角,或他身邊親密的人疏導到情緒?這是我想做網站的原因。」
開始時,她想過以心理測驗形式來表達,讓觀眾做完測驗後,能知道喪禮可以有不同選擇,「但後來再想想,每個部份都衍生了新的服務或做法,於是,我們將心理測驗結合了(喪禮)儀式的介紹。現在你們看到的流程,是看到先人葬禮的步驟,介紹的同時,也會像儀式一樣,讓觀眾選擇不同的部份,最後出現喪禮構想圖,讓你參考。」
她說,當中也有一個隱藏的訊息,就是每一個人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回顧,「我們將喪禮演繹成人生回顧,你可以放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自己最後的『派對』裡,你也可以選天馬行空的東西。」

進行錄音之前,鄧與鍾在石硤尾一所教會,舉辦了多次練歌活動。

一班老友記,經過練習都唱得不錯。

鍾一諾擔任作曲、作詞及導師。

原創歌曲《我的生命,我的歌》

此臨時成立的合唱團,最後定名為「白田耆聲」。
肯定逝者的生命
五月天的一個周六,石硤尾白田的一所教會裡,傳來陣陣歌聲。除了影片及網站,《休止禮》還有一個部份,就是特別找來音樂人鍾一諾(Roger)創作原創歌曲,這天他們還要練歌。
「轉眼間,白髮顯得蒼老,對後輩,或有一點羨慕,但明白流逝的光陰捉不到,怎可對抗命數?」《我的生命,我的歌》歌詞這麼唱着。
帶哲理性的歌詞出自Roger手筆,他的創作靈感,其實來自跟這些老人家的對談。寫歌之前,Roger先跟這些老人家談人生回顧,聽他們的故事,汲取靈感,結果寫成《我的生命,我的歌》。歌寫成後,大家共舉辦五次工作坊,由他充當導師領唱,帶大家將歌練好練熟,再進錄音室把它灌錄成正式版本,準備發表。「我和Roger鍾一諾本就相識,知道他一直對此有興趣,便主動邀請他,他對計劃有興趣,很快就收集了老人家們的想法,把歌寫好了。」鄧說。
她形容搜集資料的階段也很深入,「一開始,我們去收集老友記的想法,問得頗為深入。大家談到人生哲理、人生態度,大家都有很多經歷,但到了人生這個階段,各人已經不再執着。」鄧卓敏:「因為這樣,我們嘗試將這些人生的事情做了一些展望,去肯定他們的付出。」她說之所以想到要寫這首原創歌曲,是因為不同的喪禮儀式,都在肯定逝者的生命,他們作為藝術創作者,能做的就是音樂,於是想利用這個小組,將音樂送給老人家們。
採訪這天,除了練歌,一眾老人家與鍾一諾、鄧卓敏也替這次合唱團取了團名 ──「白田耆聲」。大家練歌一個半小時後,無論在音準或拍子上,合唱水平已大大提昇,鄧提議進錄音室前,下周再練一次。因為試聽過歌曲的朋友,反應都很不錯,他們正打算在歌曲完成後,除了在網上視頻平台上載外,也考慮上載到各串流音樂平台。
「我們相信,有些情感是難以言喻的,藝術正是能抒發這種感受,它能表達到對生命的肯定,也能抒發到我們對身邊人離開的哀痛。」她說。
了解更多:休止禮(虛擬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