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樂背後:現代音樂展演交流平台

香港作曲家聯會有限公司

創樂背後:現代音樂展演交流平台

本項目將透過6個線上串流工作坊(包括1個獨奏樂器及5個二重奏搭配)展示17首原創現代音樂作品,希望藉音樂之美為觀眾帶來慰藉和克服困境的力量,並鼓勵公眾以積極態度面對疫情,樂觀展望將來。

香港作曲家聯會有限公司

香港作曲家聯會是本地嚴肅音樂作曲家成立的專業組織。除定期舉辦新作品音樂會、作曲比賽、研習班、講座展覽、委約創作、出版樂譜及唱片錄音外,本會更致力提高大眾、特別是青年人對作曲的興趣,並定期舉辦到校培訓活動。作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的地區會員國,本會與香港電台合作,每年派出代表香港出席「國際作曲家論壇」。

疫情激發創意 室樂紀錄時代

本地資深作曲家陳錦標博士、盧厚敏博士及何崇志博士將會為6個線上串流工作坊擔任主持,展示17首原創現代音樂作品,透過不同室樂組合配搭,從多角度連繫疫情與創意。

線上工作坊(一)

演奏者:李一葦(長笛)、林灒桐(琵琶)

1. 王廣宇《來自海》:長笛獨奏曲《來自海》為一系列依循十二音序列而作的變奏。調性的游動、速度的快慢、旋律的伸縮,如同海的萬千變幻。
2. 陸尉俊《搖滾琵琶 - FIGHT》: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,病毒「十面埋伏」,使眾人都生活在惶恐之中。
3. 楊凱晴《鎖清秋》:曲名來自詞人李煜的《相見歡》,詞中卻未能尋着半點「歡」。

線上工作坊(二)

演奏者:馮逸山(單簧管)、黃家立(大提琴)

1. 張珮珊《聽茶 — 潮州工夫茶》:作曲家借用傳統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方法,如泥爐生火、龍泉复入宮、低灑茶湯和氣細啜,賞杯中音樂韻香。
2. 黃俊諱《疫城中的悶與慌》:作品反映香港人民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的生活。
3. 黎雅婷《抓冠冠》:因應疫情,人類須在家工作及上學。貓咪為失去「私人」空間而煩死了。

線上工作坊(三)

演奏者:林佩頤(單簧管)、黃家立(大提琴)

1. 葉樹堅 《原生態》:此曲之創作動機大致以大自然中的清純,環境生態和獨立式的對話為主要的原創概念設計。
2. 黃逸偉 《遙距中的密切》:新型冠狀病毒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轉變和挑戰,可幸是人們漸漸適應了抗疫的「新常態」,並掌握以新的方式與外間保持密切聯繫。
3. 陳明志 《有伴同行》:2020年病毒肆虐,導至生態失衡,此曲欲展現疫情下無分國界、民族領域的有心人們,相互支援、齊心協力、共渡難關的景況。

線上工作坊(四)

演奏者:朱芸編(二胡)、徐美婷(古箏)

1. 甘聖希 《白度母》:在佛教中,白度母為長壽三尊之一,能夠息滅眾生的病苦,消除瘟疫。此曲就是描繪白度母的莊嚴與生命力。
2. 鄧文藝 《無常》:在新冠病毒的陰霾下,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,一切變得無常不定。作品透過音色變化,不規則節奏和旋律起跌營造不安的氣氛。
3. 梁騫仁《坐井觀天?》:作曲家以曲勉勵觀眾在家居隔離期間發揮創意,讓思想的空間無限伸延!

線上工作坊(五)

演奏者:麥嘉然(二胡)、陳天姿(古箏)

1. 陳雅雯 《寒木》:在寒冬中,縱然百花凋零,仍有樹木耐寒不凋,默默站著。也許不需要特別去激勵身邊的花草樹木,寒木只是 站著,繼續生存,活好自己。
2. 鄭靖楠 《心悸.心季》:《心悸.心季》是一首利用兩件富有特別音色的樂器(二胡和古箏)去描述我們在疫情底下的兩種「心之現象」。
3. 彭珺 《碧落秋風吹玉樹》:作曲家借題寄寓,希望香港人仍能保持著堅毅不屈的精神,如玉樹在秋風中依舊秀麗,為疫情過後的美好而憧憬。

線上工作坊(六)

演奏者:陳啟謙(二胡)、邱丹青(古箏)

1. 何美恩 《北極光》:這首樂曲的靈感來自連科學家也不完全參透的北極光。古箏與二胡在樂曲裡千變萬化、就像不可預料的北極光,提醒我們别以為可以預測未來。
2. 黎渺揚 《re | DIS connect/ED》:2020年充滿變化、不定、寂寞。本曲旨在反映這被困的新世代,一方面以交往困難為主題,另一方面探索新興網絡音樂會媒介。

請按: 瀏覽以上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