碎屑地圖

劉清華

碎屑地圖

「碎屑地圖」以藝術家/城市人的視角為切入口,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地圖。今次計劃放眼於一些容易被忽略卻一直存在於社區的物件,並為其繪製相應的社區地圖;配上城市聲境融合城市回憶,豐富公眾關於地圖的解讀。公眾可以透過網頁瀏覽地圖及聆聽其城市聲境,模擬在街上遊走並發掘平常會忽略之處,讓因疫情減少外出的大家重新探索城市。

延伸閱讀:「系列訪問【6】互動地圖虛擬導賞 藝術家帶路探索社區藝術」

劉清華和林建才

劉清華和林建才均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。林氏於2020年修畢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童書插畫碩士課程。二人的創作媒介包括錄像、繪畫及版畫創作,著眼發掘城市記憶,記錄日常生活碎片。

沿著聲境地圖,整合城市事蹟

「碎屑地圖」由六個不同主題的地圖組成。

1) 噴水地圖

中環噴水池地圖

七、八十年代,香港城市發展及經濟起飛,當時殖民政府在港九市區內興建大量噴水池,除了美化城市環境,以及在市中心提供休憩空間,也有著現代化和富裕的象徵。不少更成為了地標建築和一代代人的回憶,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,有著多重意義。現在,噴水池不再像從前般流行,可見將來也只會不斷拆卸,但在繁忙都市中能夠坐在噴水池旁休息閒聊,依然是視覺和聽覺的享受。

此地圖以記錄中環區公共噴水池為主,歡迎你製作屬於自己的社區噴水池地圖。

2) 入廟拜神

灣仔入廟拜神圖

作為全球化城市,不同宗教都能在香港植根發展;其中灣仔區的宗教場所更是百花齊放,有十多種不同的宗教建築,包括墳場、教堂、廟宇等等。我們繪製灣仔區地圖的考察期間,發現跑馬地印度廟、灣仔錫克教廟和北帝廟對外態度相當友好和開放,容許我們在內長時間寫生,觀察和記錄,此地圖因而發展為「入廟拜神圖」,更詳細記錄了廟宇的內部模樣。希望公眾看畢地圖後會到訪參觀,了解香港多元而且友善的宗教文化。

3) 兩岸碼頭

維港兩岸碼頭地圖

面向大海,碼頭象徵探索和連結世界。昔日我城陸路交通網絡未發展完善,海上交通曾經在香港非常發達;維港航線每天忙過不停,運送市民和車輛來回兩岸;佐敦、九龍城、大角咀及深水埗等地都曾設置碼頭。不過隨著海底隧道及地鐵通車,渡輪服務需求減少,城市中心的維港航線所餘無幾,部分碼頭更因填海而消失。透過維港兩岸碼頭地圖,我們可以一邊吹吹海風,一邊探索我城的海路文化和歷史。

4) 野鴿聚居

香港野鴿聚居圖

在城市不同角落,總會發現野鴿的踪影;野鴿不怕人類,隨處築巢棲息。一羣野鴿在鬧市空中盤旋飛行,也成為城市獨有的風景。同時,鴿糞引起的衛生問題也是不少人眼中的麻煩,到底城市人與動物有否可能和平共存?此地圖覆蓋了香港一些較大型的野鴿聚居地和相應的小知識,好讓大家更了解這個與我們一同在城市生存的大族羣。

5) 穿梭地下

香港行人隧道圖

截至在2020年6月,香港共有行人隧道515條,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。走進隧道,如同通往一個未知的世界,其聲音、氣溫、濕度和光暗都瞬間改變,神秘地連繫和打通城市的不同角落。行人隧道將人車分隔,除了居民、跑步者、騎單車的人經常到訪,也是無家者和小販們會停留之地。每條隧道都有自己獨有的風景,我們為此地圖描繪了其中一小部分的隧道入口(出口),希望得引起你的好奇,親身走訪這些神秘的公共空間。

6) 天橋之城

荃灣行人天橋圖

截至在2020年6月,香港共有行人天橋943座,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。香港的行人天橋網絡將人車分流,是城市規劃者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之一。城市人因而經常在「半空」中停留、行走,穿梭;因著地理和社區文化,不同天橋都衍生出自己獨有的生態。此地圖記錄了荃灣行人天橋網絡(香港最長的有蓋無縫連接天橋網絡系統)和在天橋看到上的風景。

請按:  立即體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