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見 Letting Go

伍韶勁及創作團隊

再見 Letting Go

再見再見(Letting Go. Carry On)聯合項目計劃致力提倡能力建構(Capacity building)這個概念。這個合作計劃希望能提供一個全面而互動的數碼體驗,配以參與式活動去推廣「抗逆力」的學習。

首部分的「再見Letting Go」再見(Letting Go)透過網上平台上的擴增實境(AR) 技術對「抗逆力」進行反思。9位青年新晉藝術家的委約作品將反思、探討與啟發自抗逆力、對環境的適應力並保持積極、克服困難,及處理不安、無常與逆境 透過藝術探索和反思.

項目的另一部分「再見.Carry On」則透過公眾活動探討「抗逆力」的積極面向,由另一批藝術家帶領的公眾參與式活動體現,包括藝術家帶領的網上社群活動或工作坊等。(請按此參閱更多資訊及藝術家資料)

延伸閱讀:「系列訪問【8】AR、VR的藝術實驗 在虛實之間建立連結」

伍韶勁及創作團隊

本項目為「再見再見(Letting Go.Carry On)」計劃的上篇,由1a空間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合辦。團隊由伍韶勁擔任創作總監,方敏兒及羅璧如負責策展;並邀請奔子墨擔任藝術顧問,陳雨橋任AR顧問和Studio Mary 作項目設計及製作。

此系列包含了9位新進視覺藝術家 陳艮珊、方智勇、郭綺苗、梁麗雯、梁曉然、馬穎汶、麥穎欣、鄧伯軒、曾明輝的8個委約作品。

以藝術及互動數碼體驗探討「抗逆力」

甚麼都不確定的時候,連拍一拍肩膀都變得遙不可及。數碼媒介可不可以開出一道抗逆的窗口?

透過虛擬展覽和網上互動平台,9位新晉藝術工作者實驗擴增實境(Augmented Reality)科技,邀請觀眾隨時隨地,用自己的數碼器材進入共享經驗的虛擬空間,用指尖觸碰逆境、接納及面對的方法。

作品:

《彌足珍貴》

藝術家:陳艮珊、梁麗雯
盤點可以放下的東西,拍照留下彌足珍貴。
疫情下,整個城市彷彿停了下來。防疫、隔離、限聚就如生活在有邊界有限制的盒子裡,時間多了,空間卻少了。多了的時間正是好時機,讓我們停下來重新檢視自己。「斷捨離」一詞源自日本,意思是指斷絕和捨去多餘的物品,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。在心靈層面上,斷捨離可以還我們心境一個舒適的空間,重新面對新的生活。生命裡我們不斷遇上各種事物,如果所有都選擇囤積,我們的「匣子」便會沉重得提不起來。在有限的空間,當下你會選擇捨棄和保留甚麼?

《再見沉重》

藝術家:郭綺苗
點一下石頭,感受無重。
阿爸告訴我,家後面的黃石碼頭曾是走私的秘密熱點。我在碼頭附近收集了十二塊石頭,
十二個不屈。現實雖然沉重,但相信只要靈魂堅硬,沉重便可以letting go。

《花落未須悲》

藝術家:麥穎欣
走近一點,落花不一定飄落。
花開花落終有時,
花開固然開朗,
花落亦未須悲。
由它隨風吹走
或許是個最好的辦法。

《呼氣》

藝術家:方智勇
這棵空心的秋楓遠在荔枝窩,也近在你虛擬的眼前。讓它聆聽最深不見天的秘密吧。
我們的身心被隱藏著。
樹洞以自然或人工方式形成。
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,
默默地接收你傾瀉下來的心聲。

《沙沙》

藝術家:鄧伯軒
前後左右徘徊,發現多元頻道。
充積在大眾及社交媒體上的資訊,從來都不完全客觀。種種同聲同氣的回音谷中,我們怎樣在眾說紛云中找路,接收平時沒聽入耳的聲道?

《非靜觀 望地》

藝術家:梁曉然
碰一下路邊野草,它會消失,然後重現。
它們悄悄地來了又去。它們被車子輾過。
它們被夏日烘乾、被冬霜凍僵。
然而它們繼續生存──它們是所謂的路邊野草。
很多時候,「letting go」是接受命運,然後放手向前,
但路邊野草教我們:「letting go」是真正生還者的態度。
無論發生任何事,我們都可以克服。

《落日》

藝術家:馬穎汶
日光消沒前的十分鐘,陌生人的文字會倍伴你, 在千百種落日絮語中跟夕陽道別。
落日紅霞,光影過渡,令人惦掛的不僅是夕陽,更是久久未能消散的回憶。
你看過的日落當中,有沒有哪次令你久久未能忘懷?
昏黃的暮色是否牽引著一絲絲的回憶煙霞?

《他們要往天上去的時候》

藝術家:曾明輝
紀念他們離開時的天空。
身體變得像塵埃一樣輕,
無論是陰晴煙霞或黃昏,
晝或夜,捨得或不捨得,
都要離開往天空上去。
拍一張他們離開時的天空,那鐘點或那日的天空,憶念他們離開的一刻,和他們在地上的故事。

請按:  瀏覽以上內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