系列訪問【2】數碼化助突破   網絡成展覽表演新場地

系列訪問【2】數碼化助突破 網絡成展覽表演新場地

 

「從實驗中尋獲突破,不再局限於固有的作品發表和演出模式。」

 

文: 曾嘉敏

新冠疫情困擾全球逾年,日常生活出現不少「新常態」。藝術界在疫情中也不能倖免,展覽、表演、課堂等統統要延期或取消,但變幻亦催生出藝術界的「新常態」。《聲韻詩刊》主編宋子江說:「所謂藝術數碼化,在文學方面可以做的東西有很多。例如在實體展覽中運用hologram(全像投影),當觀眾行到某個距離,才投影出朗讀詩歌的詩人的影像。」今次的系列訪問中,三個藝團或藝術家均參與了「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」(下稱Arts Go Digital),從實驗中尋獲突破,不再局限於固有的作品發表和演出模式。

Arts Go Digital項目之一《絕地抒情》是結合詩歌、攝影、音樂的多媒體網上展覽,策展人宋子江為香港國際新詩之夜執行總監,約兩年前曾與博物館合作籌劃糅合詩作與影像的網上展覽,他說:「當藝發局推出Arts Go Digital,我們便在以往的想法上,想想如何把作品完全數碼化,成為多媒體網上展覽。」


《絕地抒情》是結合詩歌、攝影、音樂的多媒體網上展覽。(項目網頁截圖)

詩人學者讀詩 融合文字影像

除了有作曲家鄭靖楠為作品配樂,創作團隊邀請了詩人、學者等朗讀詩作,作為聲音元素,部分聲音更有重疊,宋子江解釋:「這是頗有意思的實驗,有時大家覺得詩的演說者只會有一個人的聲音,其實每個人讀同一個文本都有自己的感受。聲音重疊時,能令你立即想到當中不同的感受。」

他認為,各種朗讀聲中,蘊含呼應和溝通,「(他們)在不同空間、時間讀詩,但呈現出某種聯繫、交流。在新冠疫情下,尤其是2020年時,不少人自我隔離,這種呼應很重要,(表現出)讀一首詩不是孤獨的過程、不是只得自己。」


《絕地抒情》策展人宋子江形容,項目是個頗有意思的實驗。(唐家輝攝)

數碼化是主角

宋子江表示,詩、影、聲三位一體的展覽在香港較少見,今次得到資助策劃《絕地抒情》,可作為日後文學活動的延伸基礎,「以後我會更願意嘗試以數碼化形式舉辦活動。」他續稱,新冠疫情改變世界、改變展覽模式,結合線上線下的形式已是大勢所趨,「但一直以來,文學在數碼化中的轉化不是太大,只會嘗試加一點數碼化元素,而非成為展覽的主要部分。而在《絕地抒情》中,不能說詩、影或聲是主角,數碼化的結合才是主角。」他說,經過是次展覽,會多思考在文學或藝術作品中,數碼化可否成為主軸。

首嘗剪接 打開編舞新視覺

除了文學展覽,表演藝術也可透過數碼形式轉化。由本港獨立編舞藍嘉穎及獨立創作人黃漢樑製作的另一項目《一二一二》,以研究運動與舞蹈的關係創作出〈籃球舞蹈員〉、〈What is Bouncing〉及〈由香港彈到布魯塞爾〉三齣舞蹈影像作品。藍嘉穎笑言在這次創作中,她的突破之一是「技能get」,因為她首次操刀剪片,拍攝〈What is Bouncing〉時又第一次用上slow motion(慢動作)相機拍攝。


本地獨立編舞藍嘉穎及獨立創作人黃漢樑創作的《一二一二》,包含三齣舞蹈影像作品。(圖為作品〈籃球舞蹈員〉截圖)

「以往是我負責編舞,丈夫(黃漢樑)是導演、剪接。今次我嘗試剪片,發現編舞與剪接用的是不同的眼睛,坐在屏幕前看着一連串的鏡頭,有別於現場表演,對我來說是打開了一種新的編舞方式。」藍嘉穎解釋,剪接期間就如多次編舞,會不斷檢視影片節奏,並把編舞技巧運用其中。通過是次項目,她自覺與影像媒介的連繫大了很多,「以往拍攝舞蹈短片,主要是想擴大傳播層面,但今次Arts Go Digital令我思考創作世界如何與數碼化融合。」

她續稱,當要運用剪接呈現作品,需要先放下一些舞台概念,才可接納新平台、吸納新技能。她舉例說:「真人在舞台上跳舞時,會用呼吸帶動動作,現場的感染力大很多。影片則要利用剪接表達呼吸,配合音樂、身體的節奏,才可發放出同等程度的能量。」

〈由香港彈到布魯塞爾〉是與兩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居留的香港藝術家合作的作品,四人的概念和想法在兩個城市間彈來彈去。他們定下數個題目,各自在兩地尋找相應的素材,繼而拍出互相對照的影片,當中包括建築、空間分佈、線條等的對比。藍嘉穎覺得,這是「很當代」的作品,「不是這個時機便不會做了,他們因為疫情未能回港,所以創作時夾雜了感性的情緒,他們有點迫不得已、有點思鄉。這作品連繫着他們與香港,也改變了他們看歐洲城市的角度。」


《一二一二》是藍嘉穎首次操刀剪接的作品,她形容是次創作讓她「技能get」。(唐家輝攝)

WhatsApp導賞粵劇 發掘另類藝術教育

就算現場演出如常,數碼化亦有助改善觀眾體驗。劍麟粵劇團製作的「《斬二王》自助導賞看排場」利用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為觀眾導賞,團長兼主要演員劍麟直言:「如果沒有Arts Go Digital的資助,我們不敢做這件事。」

三月時,《斬二王》的實體演出在油麻地戲院劇院上演,觀眾可在演出前後和中場休息期間透過WhatsApp與智能助理對話,輸入編號便可選擇想了解的排場,智能助理會傳上導賞內容,包括:講解戲曲排場、粵劇冷知識、行當等,令觀眾更能明白當中的特色及技藝。演出完結後,觀眾也可隨時利用WhatsApp重溫導賞內容或分享給朋友。

至於線上版本,創作團隊把原本接近三小時的舞台演出,濃縮為約兩個半小時的精華版,分別有〈兄弟結拜〉、〈醉斬二王〉及〈代夫報仇〉三場戲,集中呈現當中的排場。除了原有的WhatsApp自助導賞,更有粵劇名伶阮兆輝(輝哥)擔任網上導賞員,於影片中為觀眾講解粵劇知識。

項目的執行監製周嘉儀表示,長者在過去幾年對於使用WhatsApp已非常熟悉,故想看看可否「在裏面玩其他東西,或者讓觀眾從中取得資訊」。她解釋,戲曲中有很多虛擬動作,例如騎馬不會有一隻馬的呈現、穿山過海也沒有山和海,「平時觀眾未必領會到,看戲時心裏有不少問號。今次的自動導賞令大家有深入一點的了解,下次再看戲曲時會明白更多,故項目算是一種藝術教育。」


「《斬二王》自助導賞看排場」利用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為觀眾導賞。(何翠盈攝) 

網絡接觸層面廣

周嘉儀說,《斬二王》全劇排場豐富,包羅萬有,故他們以此作為自助導賞的劇目,而導賞內容會製成影片,日後隨時回放,故製作嚴謹。因此,劍麟認為演員們對該劇目的了解加深不少。周嘉儀補充:「我們對《斬二王》的認知,只得一個版本,排練期間藝術總監阮兆輝記起以往學過第二個版本,演員們繼而發掘出第三個版本,對演員而言是個得着。」

周嘉儀稱,把項目的成果放到Arts Go Digital官方網站是此計劃最可取之處,有助擴大推廣層面,與藝團自行於YouTube發布影片,效果突出很多,「觀眾的迴響頗大,而且吸引到一些平時覺得廣東大戲很悶的人。他們可以透過WhatsApp重溫或分享導賞內容,也令宣傳更成功。」她表示,項目帶來的新體驗,令觀眾覺得粵劇不是所想般老土。


劍麟粵劇團團長兼主要演員劍麟(左),以及「《斬二王》自助導賞看排場」執行監製周嘉儀。(唐家輝攝) 

相關藝術項目: